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评估专栏
评估专栏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说明
2017-10-21 作者: 来源:
为了准确理解审核内容,对审核要素作出内涵说明和支撑性数据要求。每项支撑性数据至少应提供4个数据,即上次评估当年数据和近三年(以学校自评年度为准)的年度数据。
1.定位与目标
1.1 办学定位
内涵说明:办学定位是指学校要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的潜力,找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确定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层次、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的潜力,是学校定位的依据。学校要从实际出发,主动服务国家、地区(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办学定位要充分体现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并应在人才培养中得到全面落实。
1.2 培养目标
内涵说明:培养目标包括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两个层面。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总目标,制定每一专业具体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要与国家、社会及学生的要求与期望相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的毕业要求,能反映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例如5年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3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内涵说明: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高等学校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了培养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都应服务于人才培养,都要有利于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因此,教学工作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应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
支撑性数据:
(1)学校领导每年专题研究教学工作的次数;
(2)学校领导每年听课次数。
2.师资队伍
2.1 数量与结构
内涵说明:教师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资源,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学校专任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三支队伍的数量应满足教学要求。师资队伍要在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结构合理,符合学校的定位,适应教学的需要,适应专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学校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根据专业与学科发展需要,对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并能得到有效落实。
支撑性数据:
(1)学校的生师比;
(2)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
(3)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2.2 教育教学水平
内涵说明: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师应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包括两方面:教育水平和教学水平。前者主要是教师的师德师风,后者主要是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支撑性数据:
(1)教师队伍中高水平教师的人数(如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和省教学名师、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2)教师队伍中获得国家和省优秀教师的人数(含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
(3)学校拥有的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数。
2.3 教师教学投入
内涵说明:学校不仅要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而且教师要能够自觉履行教师育人的基本职责,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并能自觉地将科研资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带进课堂。
支撑性数据:
(1)学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分别占教授、副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
(2)教授、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
2.4 教师发展与服务
内涵说明:办学以教师为本。学校应重视教师职业发展,加强教师管理,满腔热情地关心教师、服务教师,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为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创造良好环境。
支撑性数据:
(1)教师每年外出学习、开会的次数,境内次数,境外次数;
(2)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人数。
3.教学资源
3.1 教学经费
内涵说明:教学经费是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基本保障。学校应优先保障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教学经费满足教学改革、建设及日常运行的需要。
支撑性数据:
(1)学校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2)学校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
(3)学校生均本科实验经费,生均本科实习经费。
3.2 教学设施
内涵说明:教学设施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设施、课堂教学设施和辅助教学设施等。实践教学设施主要包括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课堂教学设施主要包括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房等,辅助教学设施主要指与教学有关的公用设施,例如图书馆、校园网、体育场馆等。学校的教学设施应满足教学要求,并得到有效利用。
支撑性数据:
(1)学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2)学校生均实验室面积;
(3)学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4)学校生均纸质图书册数,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种数。
3.3 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内涵说明: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托。学校应根据办学定位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提出明确的专业设置条件,调整并优化专业结构,形成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培养过程的“蓝图”。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主要教学环节及其安排,学制或学分要求等。培养方案应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应建立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审批程序,以及监控和评审制度;应确保培养方案得到全面落实;应将培养要求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保障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达到教学要求。
支撑性数据:
(1)学校专业总数,新专业数,各学科门类的专业数;
(2)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数;
(3)各学科门类的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4)培养方案调整的次数。
3.4课程资源
内涵说明: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材以及网络资源、学科与科研资源等辅助教学资源。这是进行课堂教学及其他教学活动的“软”基础。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建成一批优秀课程与教材等,形成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内容丰富的高水平辅助教学资源。
支撑性数据:
(1)学校开设的课程总数;其中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数量,网络课程数量;
(2)学校主要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外语等)的班型情况如何(30人以下、30-60人、60-90人、90-120人,120-150,150人以上等);
(3)学校教师编写正式出版的教材数,其中国家规划教材数。
3.5社会资源
内涵说明: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从社会(含政府)吸收来的,能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的人、财、物(含场所)、政策等教育资源。考察此要素重点关注学校是否有整体推进措施,积极开拓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是否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共建教学资源,积极开拓社会捐赠渠道,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更多资源。
支撑性数据:
(1)学校同各级政府签订的合作办学协议数;
(2)学校同企业共建的校外实践基地数;
(3)近几年学校接受社会(含校友)捐赠数据。
4.培养过程
4.1教学改革
内涵说明: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研究。学校应将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力,应将教学改革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应将教学改革与研究变成广大教学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学校应大力推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支撑性数据:
(1)教师承担的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数;
(2)学校最近一次获得的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项数;
(3)教师发表的教学论文数。
4.2课堂教学
内涵说明:课堂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课程教学大纲,并严格执行。教师应积极把科研成果中反映的问题带到课堂教学中,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进入课堂的课程资源。应重视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加强对考试考核的规范化管理,积极推进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
4.3 实践教学
内涵说明: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及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实践教学体系要着眼于学生就业岗位和发展需要,围绕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来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军训、社会实践等。学校应切实做好实践教学的组织工作,一是要完善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工作规范;二是要在实施计划中明确具体开展教学的时间分配及时序安排;三是要落实实践教学的场所,包括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各类实验室、开展实践活动所需的各类功能教室等;四是要做到经费分配合理、使用规范;五是要做到指导教师数量合理、资格具备,满足相应实践教学环节需要。
支撑性数据:
(1)学校实验开出率;
(2)有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的比例;
(3)开放的实验室占实验室的比例;
(4)校内外实习基地数。
4.4 第二课堂
内涵说明:第二课堂是指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主要教学环节以外的其他教育教学环节。学校应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并完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支持各种类型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和俱乐部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应注重建设美丽的校园环境和浓郁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感染、熏陶和激励;应加强德育教育体系建设,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德育教育优势;应充分利用学科和科研资源,为学生提供学术环境,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应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国内外跨校和跨文化学习交流的机会。
支撑性数据:
(1)最近一年学校用于第二课堂建设和活动的经费;
(2)学校学生社团统计(名称、主要活动内容、参与学生数、活动周期、组建时间等),最近一年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和课外科技活动,本科生发表论文、获得专利以及获得科技竞赛奖项数;
(3)最近一年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学生比例;
(4)近三年出国交流和国内交流访学学生的比例。
5.学生发展
5.1 招生及生源情况
内涵说明:招生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起点,生源质量是培养质量的起点。生源数量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学校应高度重视招生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考生,提高生源质量。
支撑性数据:
(1)学校每年在所招生的地区(省或直辖市等)录取最低分数线与当地控制线的差值;
(2)学校每年各专业在所招生的地区(省或直辖市等)录取最低分数线与当地控制线的差值;
(3)学校每年各专业报到率和第一志愿录取率。
5.2学生指导与服务
内涵说明: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人才培养要以学生为本。学校应关心每个学生,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学生指导与帮扶体系,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指导,关爱学生。
支撑性数据:
(1)学校专职辅导员人数与学生的比例;
(2)学校专任教师参与学生指导的比例。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内涵说明:学风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反映学校教学工作质量、体现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志。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风建设,形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学习效果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结果,具体体现为德、智、体、美等方面。
支撑性数据:
(1)学生获国家、省、校奖学金数量及比例;
(2)考试违纪学生所占比例,受处分学生数量及比例;
(3)应届本科生毕业率,学位授予率;
(4)学生的体质测试达标率。
5.4就业与发展
内涵说明:毕业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情况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窗口。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被社会的认可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反映。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合理性、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等,最终由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来检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主要指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例如5年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发展情况。
支撑性数据:
(1)当年学生的一次就业率;
(2)当年学生的考研率。
6.质量保障
6.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内涵说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指学校以提高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把学校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人才培养和信息反馈的整个过程中影响培养质量的一切因素控制起来,形成的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只有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6.2 质量监控
内涵说明:质量监控是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职能之一。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对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监控;应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督导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应建立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应定期开展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和学校二级学院(系)的教学工作评估。
支撑性数据:
(1) 学校本年度发生的教学事故数;
(2) 本年度教师调课次数;
(3) 学生评教所反映的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
(4) 参加认证或评估的专业数。
6.3 质量信息及利用
内涵说明: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及反馈,是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建立质量信息公开制度,是高等教育质量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建立制度,对能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进行跟踪调查与统计分析,例如:生源质量、在校学生学习状况、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毕业生社会满意度等,以及对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机构与个人。学校有责任向政府报告和向社会公开人才培养质量信息,接受监督与评价。应该让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等各利益相关者能够及时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6.4 质量改进
内涵说明:质量改进是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并对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持续改进,达到持续改进质量的目的。学校应针对质量监控和质量分析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以及提出的质量改进建议等,制定纠正与改进措施;配备必要的资源,进行质量改进,并对纠正与改进措施的有效性适时进行评价。
版权所有 河北科技大学288365com
学院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裕翔街26号 电话:0311-81668420 Email:hjxy@hebust.edu.cn